尺寸:長47.5mm, 闊13.5mm, 高度23mm
Dimension: Length: 47.5mm, width: 13.5mm, tall: 23mm
For more collection's information, please feel free to inbox for further inquiry.
獅是百獸之王,雙獅滾繡球民間稱之為"獅子滾繡球",表示喜慶吉祥歡樂之意。俗傳,雌雄二獅相戲時,它們的毛纖纏在一起,滾而成球小獅子便從中產出。此處繡球乃吉祥之物,它的變形圖稱"繡球綿"、"繡球紋",民間有獅子舞,是逢年奪冠節的重要節目之一。一般為綴結或彩飾獅外套,人居其中,仿獅子各種姿勢,行走起坐,俯仰跳躍。又有人執繡球引逗、戲弄。這種民間舞技,後被搬上舞台傳以迄今。
相傳,"獅子滾繡球"的起源故事是這樣的: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將叫宗愨,元嘉二十二年(445年)與南方林邑國發生一場戰爭。宗愨為先鋒,接連受挫後想出了一條妙計,命部下雕刻木塊,製成獅子頭套和面具戴上,復披黃衣,敵方以為是獅子衝過來了,均敗陣而逃,宗愨獲得全勝。這種作戰方法,逐漸流傳民間,並慢慢增加舐毛、搔癢、打滾等動作,變兇猛為可愛的形象,以為演繹為獅子送祥瑞的習俗,"雙獅戲繡球"又成為人類生殖儀式的象徵。
傳統吉祥紋樣。相傳獅為百獸之王,是權力與威嚴的象徵。佛教經典,對獅子非常推崇。《玉芝堂談薈》:「釋者以師(獅)子勇猛精進,為文殊菩薩騎者」。《潛研堂類書》稱師子為獸中之王,可鎮百獸。故古代常用石獅、石刻獅紋,以「鎖門」、「鎮墓」和「護佛」,用作辟邪。《漢書·西域傳》:「烏戈山離國有桃枝、師子、犀牛」。注引孟康曰:「師子似虎正黃,尾端茸毛大如斗。」
《本草綱目》:「陶九成言:其食諸禽獸,以氣吹之,羽毛紛落。熊太古言:其乳入牛羊馬乳中,皆化成水。雖死後,虎豹不敢食其肉,蠅不敢集其尾。」《坤輿圖》說:獅「為百獸王,諸獸見皆匿影。性最傲,遇者亟俯伏,雖餓亦不噬。……又最有情,受人德必報。……擲以球,則騰跳轉弄不息。」紋飾一般皆以雄獅構成,氣勢威猛,亦有構成獅子戲球的,民間稱「獅子滾繡球」或「獅子戲球」。獅紋在唐宋時甚流行。
獅子滾球-天然A貨翡翠吊件
帳單超過$1000,自動85折優惠。